走路
作者: 卢心波 时间:2012-12-11 阅读:636
|
常听同事说下班后,不乘院里的交通车,总是步行回家。走路回家,我听后挺惊讶,步行回家路途近的要走半个小时,远的要走一个小时多,长年坚持,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和收获呢?一打听这事还是真的,同事说自从坚持下班走回家后,人的精神好了,身体轻了,健康得到了保证,工作、生活的质量都提高了。我在惊讶的同时也似乎有所感悟。 记得我们在上军校的时候,为了顺利毕业,每天早晨必须坚持一个万米长跑,刚开始,我和同学们都不愿意。首先是太辛苦,更何况耽误学习时间呢,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,无数个万米跑下来,相反人的精力变旺盛了,学习效果更明显了。这一跑就跑到毕业。 一天下班时我突发奇想,我何不试一试也走路回家呢,看看现在的我还能否找到一点当年在军校时的感觉。于是下班后我有意磨蹭,故意落下回家的班车,强迫自己走着回家。 从单位到我家约10华里路程。走在回家的路上,思维忽然活跃起来了。我突然想问我自己,为什么要走着回家,放弃坐车的享受,这不是自找苦吃吗?是为了减肥吗?不完全是,因为我还没有肥到非减不可的地步。 我似乎一下回到遥远的童年,光着脚丫上学的时光。那时的苦难,磨练了我倔强的性格。在苦水中长大的人正应了一句名言:苦难于人是一生的财富,吃过苦的人,对工作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强于没有吃过苦的人,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。 我的故乡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小湖村,夏天赤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一种惬意和享受,富有弹性的肥沃泥土,养育了我、磨砺了我。然而春秋,尤其是早春和深秋赤足的那种刺骨的凉意和寒意至今记忆犹新,难以忘怀。为了读书,我们必须每天坚持走近一个小时到离家十几里路的中学上学,途中还要淌过一条宽约10米的小河,无论是春夏秋冬,还是严寒酷暑,我们坚持着,努力着,其实那时也不知道为什么,就是喜欢到学校,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。走出乡间的泥土路,走到县一中的校门,这大概就是对走路冲动的原因和动力吧。 走进军营,走进军校,更是一路走来,心里总是乐滋滋的。我从没忘记走路,我曾从武昌南站走到长虹桥,从汉阳的梅子山走到武昌的阅马场,还企图从江夏的金口镇走到武昌(因战友不想走了,才打电话让车接)。走路给了我信心和勇气。 记得我的一位老首长曾这样说过:汽车是现代交通工具,但不一定是一个好东西,人是需要走路的,是需要锻炼的,待我退休后,我就采用走路和骑自行车的方法进行锻炼,既可养性,又可修身。 我想起了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文章。三毛小时候,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,让每个学生写写长大后的理想。三毛于是写道:我长大后一定要拾破烂,破烂可以卖钱。我还可以大街小巷的转悠,东瞄瞄西逛逛,自由自在,既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,呼吸新鲜空气,又可以看到许多的奇闻异事,快乐无比。老师罚三毛重写,说三毛的理想不远大。三毛只好再写道: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,可以大街小巷的转悠,还可以拾破烂…… 纵观三毛短暂而辉煌的一生,就是在浪迹天涯中度过的,充实而富有诗情画意。 走路是一种意境,一种享受,身体和心灵的享受。走路时的思维异常活跃,以前想到的和不曾想到的问题都浮现在脑海里,并且总能意外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。 走路是一种毅力,一种心志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是毅力和智慧的交融。 走路是一种积累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。走路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。 朋友们,有兴趣的话不妨也走走。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