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网站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法院文化 >> 文化生活

曲阜览圣

作者: 刑事审判庭 刘婷婷     时间:2012-12-11 阅读:1192



赶着春运的滚滚洪流,我和老公带上女儿回山东老家济宁邹城过了一趟春节。山东的春节过节气氛浓郁,满大街张灯结彩,道旁的大树上挂满了红灯笼和七彩灯,到了晚上更是闪耀漂亮。当地习俗有“起脚饺子落脚面”的说法,公公和婆婆一早来接车,自然回到家就端上热腾腾的手工面给我们过早。夫家所住的邹城古称“邹鲁圣地”,位于山东省西南部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,这是一块圣贤辈出的土地,她既孕育了中国的"至圣"孔子,又孕育了"亚圣"孟子,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儒家文化,素有"孔孟桑梓之邦,文化发祥之地"的称誉。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孟母三迁择邻,断机教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。

孟子故里邹城市与孔子的宗庙所在地曲阜市毗邻,于是我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决定去拜拜“至圣”孔子为家人祈平安,为孩童求聪慧,于是驱车半个小时到达孔府孔庙景区,并随着导游的一路讲解,详细了解孔子的精神所在。

我们先去孔府游览,一提起名扬四海的孔府,许多人便认为这是孔子住过的地方,其实不然。孔子幼年丧父,后随母亲颜征在迁至鲁国都城内阙里街居住,具体地址就是孔庙东路内,崇圣祠前、诗礼堂后的孔宅故井旁,当时只有房舍三间。而现在的孔府,又称“圣府”、“衍圣公府”等,是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居住的地方。紧挨孔庙的东院墙,三路布局,九进院落,是从西汉开始修建,经过历代逐步扩大规模、提高等级,到明清两代才完成的,最后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群的最高等级。由于孔府地位显赫,在封建社会里被公认为是至高无上、无与伦比的天下第一家。历代封建皇帝都尊孔,特别是汉、宋、明、清四个朝代表现得更加突出,所以不仅对孔子大加封谥,而且对其子孙后代也多封官晋爵。

我们首先来到孔府的黑漆大门,为什么是黑色的呢?导游解释缘因“朱门酒肉臭”,孔家要自喻清廉,所以照壁是白色的,与黑漆的门寓意“清白做官”的意思。而在孔府的黑漆大门门楣上,悬挂着一方蓝底金字的竖匾,上书“圣府”二字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。门两旁明柱上,悬挂着一幅对联: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,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。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晓岚的手书。此联文佳字美,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。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,发人深思的是上联“安富尊荣”的富字,下联“文章道德”的章字,对联上的“富”字上少了一点,“章”字中多了一笔,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,田地万亩千顷,自然富贵没了顶;孔子及其学说“德侔天地、道冠古今”,圣人之家的“礼乐法度”,也就能天地并存,日月同光了。

我们进入孔府圣人之门,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、别具一格的屏门,门为木构,四周不与垣墙连属,独立院中,类似遮堂门,屏门顶覆灰瓦。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“恩赐重光”匾额,故称“重光门”。过去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,每逢孔府大典、皇帝临幸、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,才将此门打开,因为此门自古是权贵的象征,只有封王称帝的人才走过。

绕过重光门后就来到府邸的前堂楼,这里是孔令贻夫妇及其子女居住的地方。孔府是圣人世家,被世人视为典型的书香门第。在此楼的正堂中有一方匾额,上书“松筠永春”四个大字,“松筠永春”即“松竹永春”。松竹四季常青,而且寿命极长,所以用来比喻孔府“同天并老”。与这方匾额相照应的是前上房东里间西墙壁上的一副对联:“承道统于两千载,祝冈陵者亿万人。”就是指从孔子传到孔令贻的时候,已经一脉相承地继承孔子的思想达到两千多年了。历代皇帝都尊孔拜孔,修缮孔府孔庙,掀起一个个尊孔的高潮,尤其是清乾隆皇帝不但多次到曲阜祭孔,还把女儿嫁给了孔子的七十二代孙孔宪培。在他留下的大量碑石上,都流露出对孔子的无限崇拜之情,希望孔府的事业永远发展,孔子的思想永远光照人间,祝愿孔府象松竹一样常青不衰。

我们带着女儿游览圣人家也是希望她从小耳濡目染,成为贤良之才。而女儿这时一手拿着硕大的铅笔,一手拿着桃木剑把玩,还颇有些要文武双全的样子。而教育子孙后代,不是一时所能奏效的。要把后代培养成对国家、对社会的有用之材,则更需要下一番苦功了。怎样教育呢?悬挂在孔府三堂东里间的对联,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。“万卷藏书宜子弟,十年种木长风烟。” 俗话说:“开卷有益”。孔府的书有许多是皇帝赐给的御书,孔庙全木质高大建筑奎文阁就是专为珍藏御赐书籍而修建的。这些书多数都是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等古代经典著作和历史书籍。除此之外,便都是历代衍圣公收藏的。在衍圣公们看来,这些书当然都是好书,是应该让子孙努力攻读的。但读书学习又是一件长期而艰苦的事情,于是便用“十年种木长风烟”,来比喻知识要靠一点一点地积累,所谓积沙成塔、滴水成潭。其实,培养人才比植树不知要困难多少倍。这一点古人也有深刻的体会,正是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的道理。

不觉随着人流来到孔府三堂,其内正上方悬挂着一方匾额,上书“六代含饴”四个大字。介绍牌上说这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孔子七一代孙孔昭焕的高祖母、诰封衍圣公一品夫人黄氏而题写的。过去人们普遍认为,早婚、早育、多子女,是最幸福的事情,若能达到祖孙几代欢聚一堂,长者健康长寿,膝下子孙满堂,则更是乐享天伦了。但是在贫穷落后的旧社会里,一般的家庭,只能达到三世同堂,四世同堂就已经不多了。然而,孔子的七一代孙孔昭焕却上有高祖母,下有子女,达到了六世同堂。在乾隆皇帝看来,孔子的后裔能够得到这种幸福,无疑是一件值得大加赞颂和庆贺的事情,于是便欣然命笔写下了这方匾额,以寓孔家六代同堂就好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样,家和万事兴。我不禁暗自感怀,以后要更加孝敬父母长辈,抚育子女,使家庭和睦,也承享四代含饴。之后我们来到了孔府的后花园,这里松木众多,最壮观的当属园中的一株松柏抱槐。传说当年粗壮的松柏树干被雷电劈成了五株,中间又恰好落下槐树的种子在其间生根发芽,才形成今天五柏抱槐的奇景。我们一家人也在象征着孔家的团结的松柏抱槐树下合影,祈求着全家团结和睦,松柏延年健康。

接着我们乘兴去游览了孔庙,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,始建于公元前,历经两千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,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。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,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(另两处是故宫、避暑山庄)之一,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。孔庙前后九进院落,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,浓荫蔽日,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,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通道,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,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深奥。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,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,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。孔庙的建筑雄伟,黄瓦、红墙、绿树,交相辉映,既喻示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,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,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西两庑,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。

我们先来到孔庙第一进院落,在院门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,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。东题“德侔天地”,西题“道冠古今”,仅八字就从空间、时间两个方面,把孔子道德的至尊至崇说得无以复加。我们沿着中轴线游览奎文阁、十三碑亭、杏坛、大成殿及其两庑的历代碑刻。不过在文化大革命之前“批林批孔”的斗争时期,被红卫兵一夜之间砸毁了多块石碑,据导游介绍当时曲阜市政府急电周总理,经特别批示才保住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碑林,现存的一些石碑上果然还隐约刻着一个“留”字。孔庙保存了汉代以来历代碑刻一千多块,有封建皇帝追谥、加封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,也有帝王将相、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,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艺术的珍贵史料。孔庙碑刻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。

观赏完碑林继续往前走来到奎文阁,其又名藏书楼,是一座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书籍、墨迹的楼阁。它三重飞檐、四层斗拱,丹墙黄瓦,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,是一座仅次于大成殿的高大建筑。往前走在十三碑亭北,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大门名为大成门,是孔庙第七道大门。“大成”,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。他说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”,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。而在大成门之后是一座十字结脊重檐方亭的杏坛,此亭传说为孔子讲学之处,坛旁有一株古桧,称“先师手植桧”。杏坛周围朱栏,四面歇山,十字结脊,二层黄瓦飞檐,双重半拱。亭内细雕藻井,彩绘金色盘龙,其中还有清乾隆“杏坛赞”御碑。坛前有石刻香炉,坛侧有几株古树,是当年孔子“……休坐乎杏坛之上,弟子读书,孔子弦歌鼓琴……”之地,这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,即所谓“杏檀设教,弟子三千”是也。

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大成殿,这是孔庙的正殿,也是孔庙的核心。此殿为孔庙主体建筑,大殿九脊重檐,黄瓦覆顶,雕梁画栋,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,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着清雍正皇帝御书“大成殿”三个贴金大字。整个大殿金碧辉煌,气势磅礴,工艺绝妙,殿内廊柱皆楠木,都彩绘团龙错金,远观就仿佛来到了故宫的太和殿。其前廊十根大理石柱用整块巨石透雕二龙戏珠的飞龙作升腾状,每柱两龙对翔,盘绕升腾,中刻宝珠,四绕云焰,柱脚缀以山石,衬以波涛。龙柱两两相对,各具变化,无一雷同,造型优美生动,雕刻玲珑剔透,刀法刚劲有力,龙姿栩栩如生。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,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,石柱均用红绫包裹,不敢被皇帝看到,因为实在是比太和殿的圆柱精美太多,怕皇上龙颜不悦罢了。大成殿为当年历朝历代祭孔的主要场所,殿内正中供有孔子塑像,左右有颜子、曾子、子思和孟子塑像,称“四配”。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“生民未有”匾额,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“万世师表”和光绪皇帝题书的“斯文在兹”匾额,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“时中立极”等匾额,每块匾额都雕龙贴金,精美华丽。大成殿的建筑艺术,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,以及对孔圣人的祭拜景仰之情。

游览完孔府和孔庙,我心中不禁感慨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上,对华夏民族的性格、气质产生影响最大的人,莫过于孔子。孔子是一位教育家、思想家,也可算半个政治家,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贤人。他正直、乐观向上、积极进取,一生都在追求真、善、美,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。他的成功与失败,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。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,几千年来都影响着中国人。

孔子六十三岁时,曾这样形容自己: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在当时,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,历尽艰辛,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,还险些丧命,但孔子并不灰心,仍然乐观向上,坚持自己的理想,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。我们也要像孔老夫子一样,对自己执着追求的事业不抛弃不放弃,发愤图强的努力工作,才不辜负这青春年华。孔子说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,在孔子心目中,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,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,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。我们做司法执法工作的人也需要安贫乐道,守得住寂寞,耐得住平凡,在利益诱惑与公正司法间正确抉择,守护心中的仁义净土。子曰: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”孔子以好学著称,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因此他多才多艺,知识渊博,在当时是出了名的,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,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,孔子曰:“圣则吾不能,我学不厌,而教不倦也。” 孔子学无常师,谁有知识,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,他就拜谁为师,因此说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。我虽参加工作几年,但在工作实践及司法经验积累方面仍然要向领导及同事学习,要主动学习,善于总结,从各位“老师”的言传身教中领悟执法办案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原则。
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,我们也将近而立之年,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,立于工作,立于生活,立于社会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