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最近召开的全国“两会”上,有委员提议,为庆祝国庆六十周年,应评选国花,并提议将梅花和牡丹作为国花。 与上述委员提议不谋而合的是,近年我院正在大力倡导进行法院文化建设。就个人认为,这其实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,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精神文化层次的追求将越来越高,更何况作为法院的干警,其追求应是有档次的、是高尚的、有品位的。对国花的评选,除梅花和牡丹外,最具有竞争力的还有杜鹃、莲花、菊花和兰花。当然,它们不可能都被评为国花,个人来说,都难以割舍。前几种我们都比较了解,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下近年炙手可热的兰花及兰文化。 广义的兰花分为两大类,即国兰和洋兰。前者主要有春兰、春剑、莲瓣兰、蕙兰、建兰、寒兰和墨兰等,其特点是花小、淡雅、清香。后者主要种类有蝴蝶兰、卡特兰、万代兰、篼兰、石斛等,主要特点是花大色艳。现在炒得比较热的是国兰,我们现在讲的也是国兰。 在一般看来,兰花既不如梅的凌冬不凋,也没有牡丹的雍容大度,亦赶不上莲花的出淤泥不染、菊花的不畏寒霜、杜鹃的艳丽,然而,在我国,兰花却享有极高的声誉。 中国古人常以君子、雅士来比喻兰花。这是因为兰花出于幽谷,遗世独立,任春寒秋凉,红尘黄土,终不改其高洁的本性。自古以来,就被人们当作理想人格的化身。孔子曾说:“与善人处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则与之俱化”。在此,兰花被赋以孔子所称道的人格理想,其审美价值被进一步强化了,并提出了交友要择善的思想,将中华民族审美的核心“善”,十分精确地融入了兰花。又说:“芝兰生于幽谷,不以无人而不芳;君子修道立德,不因贫困而改节“。他以兰的自然特性和生长习性比喻自己不因清贫和富贵动摇志向,更不会因名利得失而变更自己的信念,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志气和骨气,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。 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、张学良将军、朱德委员长生前都非常喜欢兰花。朱德曾将其“朱氏新梅”分赠中日友好功臣松村谦三先生,后松村又将它传给儿子松村正直。一九六二年,周总理亦将仅有一盆“环球荷鼎”馈赠给松村。松村在弥留之际曾嘱咐家人,一是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,二是要将“环球荷鼎”养好。由此留下一段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佳话。 关于兰花还有不少传说,而“绿云”的发现最为奇特。传说清代,一家住杭州的寡妇,因不甘受欺,赴杭州告状,途中闻得幽香,见山间路旁有兰一丛,即摘花戴于头上。后途经杭州邵芝岩笔庄,邵发现了她头上的那朵兰花,即追问花的来历。寡妇不理,邵亦不舍,后商定官司由邵负责打,寡妇遂同意陪去找兰,后果然找到这一奇种珍品。官司当然打赢了,邵为此自然花了不少银子。 花卉价格的炒作是只有在兰花交易中才有的奇特现象。珍稀品种的价格往往被炒作的令人咋舌。一九八九年,在台湾达摩庙附近发现并培育成功的一个新品种“达摩”,叶长不足半枝筷子,叶质比普通兰厚一倍,被视为举世无双的极品,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价值百万港元一株。当然,兰花的高价并非今日形成或才有,上面介绍的“环球荷鼎”,一九二二年就是以银元八百在上海交易的。在历史上,以一盆兰花抵一年赋税也是有的。可见在过去,兰花也是有大致的交易价格的。 从花的瓣型上来分,有梅、荷、水仙、奇瓣之分。从花的色泽上分,传统上,把唇瓣上颜色单一,没有杂色或斑点的,称为素心。古人认为素心更能体现兰花“无人自芳”的君子风度,因此喜爱清淡素雅,推崇素心或素花,因此其价格也远远超过彩心或色花。兰的叶片上出现白色、黄色或橙色的线条、斑纹就叫线艺。前几年人们对线艺兰的追求比较狂热,我省的随州就因此招引来韩国人坐地收购后偷运回国,有部分偷运者在天河机场被查获而受到处罚的报道。依我国法律,下山兰(即野生兰花)是严禁出国的,这也是其他国家法律禁止的。 兰花在我国已超越了其栽培、欣赏的范畴,也分不清到底是兰花影响了中国文化,还是中国文化影响了兰花的发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