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网站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法院动态

调解无声 司法有情

时间:2025-05-12 阅读:101

一份民事调解书,承载着两名特殊当事人的信任;一次“手语飞舞”的庭审,传递着司法为民的温情。近日,洪山区法院张家湾法庭内开展了一场“无声”的调解,通过手语翻译、线上沟通、多元协作等方式,切实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,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。


遇上“沉默”的当事人

2023年,被告杨某以资金周转为由向原告张某借款,原告张某向某网络贷款平台贷款60000元后,按照杨某的要求向杨某及其指定的收款人转账60000元,后经张某多次催要,杨某仍未付清全部欠款。无奈之下,张某选择向洪山区法院起诉。

收到案卷材料后,张家湾法庭承办法官魏慕华意识到案件的特殊之处:原、被告均为听障人士,该案首先面临的就是送达问题,“听障人士的诉讼权益保障需要更周全的机制,绝不能因沟通障碍让公平正义缺位。”魏法官思考如何破解“送达难”、“沟通难”两大难题。


送达跨越“无声之墙”

按照原告提供的地址和联系方式,魏法官和书记员多次上门均未找到杨某。面对僵局,魏法官突然想到:“听障人士群体与残联联系密切,或许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寻找线索。”在黄冈市残联的协助下,魏法官辗转联系到杨某的父母。得知儿子因差欠款项被人起诉,老两口既心疼又愧疚,主动提供了杨某的联系方式。

通过杨某的家属,魏法官终于与杨某取得了联系。“法官您好,我愿意出庭面对问题。”收到杨某的短信,魏法官长舒一口气——这场跨越城市的“寻人接力”,终于让司法之光穿透了沉默的壁垒。


“手语飞舞”筑起沟通之桥

4月21日,张家湾法庭内,一场特殊的法庭调解正在进行,来自洪山区残联的手语老师刘屏的双手在空中快速舞动,将法官的询问转化为流畅的手语,又将当事人的表情、手势精准“翻译”成有声语言。

“原、被告是否同意调解方案?”“请被告按照协议履行义务,避免法院执行,被告是否清楚?”每一个问题都需经过两次转译:法官话音落下,手语老师同步打出手语;当事人回应后,老师再用语言复述。原本半小时可完成的流程延长至两小时,但魏法官始终耐心等待。“必须确保他们每一句话的真实意思都不被误解。”她多次暂停庭审,与手语老师核对细节。

调解过程中,杨某用手语道出困境:现阶段资金确实周转困难,但承认欠付原告借款,内心始终愧疚。张某得知实情后,主动调整了还款期限,最终,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。闭庭后,张某与杨某都用手语向魏法官表示谢谢,并结伴离开了法庭。


本案系听障人士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,双方当事人受限于身体原因,沟通成本高,纠纷化解时间长。一直以来,洪山区法院与洪山区残联充分发挥多元解纷机制作用,选派专业人士参与调解,彰显司法关怀,充分保障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,让其“听见”司法的公正声音,“看见”司法的公平正义,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和温情。